说其消极避世吧,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,说其讥讽现实吧,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。总的来说,在他的身上集“儒、道、侠”三者于一体,有儒家的积极用事,有道家的消极避世,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,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、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。 诗歌小结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?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? 明确: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。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。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。也就是说,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,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,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,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,直接唱出:“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!” 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十五周 《临江仙·送王缄(jiān)》 [宋]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,因君未免思量。凭①将清泪洒江阳。故山知好在,孤客自悲凉。 坐上别愁君未见,归来欲断无肠。殷勤且更尽离觞②。此身如传舍③,何处是吾乡。 【注释】 凭:凭仗,烦请。 离觞:离杯,即离别的酒宴。 传舍: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。 【大意】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,但是因为你的到来,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。今日送别,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,洒向江头一吊。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,自己飘零已久,赋归无日,自成天涯孤凉客。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,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。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,希望你能尽兴。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,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! 《石灰吟》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? 《石灰吟》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、粉骨碎身,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,表达自己为国尽忠,不怕牺牲、坚守高洁之心。 竹石 清代: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 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注释: 咬:这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。 咬定:咬紧。 立根:扎根。 破岩:裂开的山岩,即岩石的缝隙。 千磨万击: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。磨:折磨 坚韧:坚强有力。 任:任凭,无论,不管。 尔:你。 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,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? 明确: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,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,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,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,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。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(如用瀛洲、天台来衬天姥山)、比喻(如“身登青云梯”)、夸张(如“天台一万八千丈”)、对比(如将仙境与人事比、理想与现实比)等手法,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,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。 第十六周 《论语》①三章 子②曰:“学而时习③之,不亦说④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⑤,不亦君子乎? ——《学而》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⑥,可以为师矣。” ——《为政》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⑦,思而不学则殆⑧。” ——《为政》 【注释】 《论语》,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,成书于战国前期,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,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、伦理思想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。 子:古代对男子的尊称,这里指孔子。 时习:按时温习。 不亦说乎:不是很愉快吗? 愠:生气,恼怒。 温故而知新:温习学过的知识,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。 罔:迷惑,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。 殆:疑惑。 【大意】 孔子说:“学了,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,不也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也快乐吗?人家不了解我,我却不怨恨,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?” 孔子说:“在温习旧知识时,能有新体会、新发现,就可以做老师了。” 【诗歌翻译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,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。 遭受无数磨难打击,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;不管是东风西风,还是南风北风,都不能把它吹到,不能让它折服。 【诗歌主旨】 《竹石》描绘了竹子坚忍、刚直、不屈的形象,表现了作者的刚烈、不屈不挠和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高风亮节。 《竹石》中表达作者高尚情操的诗句是: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 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? 《竹石》借竹子扎根破岩,不怕狂风猛吹,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。 【重点解析】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?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? 《马诗》》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,驰骋千里,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,以便施展抱负,报效国家的志向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