例2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通过调查获得数据。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式,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调查。教材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,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小组内、班级里、学校中开展调查活动,逐步学会调查。这是学生第一次调查,在小组内了解各人的蛀牙颗数,难度不大,学生应该能够进行。 调查得到的信息应该及时记录,避免遗失或弄错。例题没有规定记录的形式,也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记录,让他们自己想办法,并相互交流记录的形式以及结果。教材呈现的几种记录是学生中最可能出现的,“辣椒”“蘑菇”两卡通都是依照调查的次序逐一记录,“萝卜”“番茄”两卡通都是分类记录。其实,“辣椒”“蘑菇”在整理信息时仍然要分类,才能得到数据。所以,组织学生交流记录形式与结果,要突出分类统计,即按蛀牙0颗、1颗、2颗……分别记录,能顺利得到需要的数据。“萝卜”采用画“”记录,每一个“”表示1人,统计人数要一个一个地数。“番茄”采用画“正”字记录,每一笔表示1人,统计人数可以五个五个地数。显然,画“正”字记录比用其他符号记录更加方便。教学时,应该让学生体会画“正”字记录的优点,鼓励学生像这样记录信息。 练习:判断角 (设计意图:本环节意在对角的知识突破重点。) 动手实践,感知角的大小,会比较角的大小。 折角。师: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,动动脑筋,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。选出两个不同的角比一比,谁的角大呢?课件演示拖动一个图形比较。顶点和一条边重合,看另一条边的大小。 (设计意图:通过动手折角体会角有大小,及比较角的方法) 认识角的大小。 请每组同学拿出自己制作的活动角。 加、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的意义 加法的意义: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,叫做加法。 减法的意义 减法的意义: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,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,叫做减法。 加、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: 和=加数+加数 加数=和-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: 差=被减数-减数 减数=被减数-差 被减数=减数+差 加、减法间的关系: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用简单表格呈现数据,并根据数据提出问题、回答问题。 教材给出两张表格让学生填写,一张按蛀牙0颗、1颗、2颗、2颗以上等四类进行填写,另一张按没有蛀牙和有蛀牙两类进行填写。无论填写哪一张表格,都需要把收集到的数据再次整理。例如,把有3颗、4颗……蛀牙的人数相加,得到蛀牙2颗以上的人数;把有1颗、2颗……蛀牙的人数相加,得到有蛀牙的人数。这些整理并不难,却能从调查得到的信息中获得了新的数据。 学生获得的数据丰富了,他们能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就多了,对小组内同学的蛀牙情况的了解也就深入了。对此,教材提出两点要求。一是根据分类的结果回答问题:“小组同学中,是有蛀牙的人多,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?”“有蛀牙的同学中,几颗蛀牙的人数最多?”二是自己提出问题,与同学交流,一起回答。学生联系数的大小比较、数的加减计算,会提出许多问题,产生更多数据,并找到答案。像这样利用数据提出和回答问题,就是简单的数据分析活动。统计的价值就在于数据分析活动之中,就在于利用数据帮助人们清楚地了解事实,便于人们交流想法,有助于人们作出判断、选择、决策。 实践操作:步骤一:拉一拉角的两边,看看角的变化。 步骤二:讨论:想一想,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,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?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? 汇报交流: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?师引导:原来角是有大小之分的,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,张开的口大,这个角就大,张开的口小,这个角就小,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?再填空:角的大小跟(两条边张开)的程度有关系,张开的口(大),这个角就(大),张开的口(小),这个角就(小)。)。 乘、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的意义 乘法的意义: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,叫做乘法。 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: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-个因数,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,叫做除法。 乘、除法间的关系: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