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,获得对统计活动的体会。 数据虽然回答了问题,但统计教学还没有结束。因为统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问题的答案,更是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开展统计活动,逐步学会统计,掌握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,以及对统计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,愿意参与统计活动,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。 学生对统计的情感体验,是无法从外部输入的,只能发自个体内部,而且各个人的体验不会完全相同。回顾所进行的统计活动,反思其做法、效果、要领以及收获与教训,是获得体验、积累经验的重要渠道。 例题把“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”作为一个教学环节,让学生谈体会,激发积极情感,积累有效经验。教学时不能向学生“索要”体会,而应该引导他们产生并总结体会。例如,在情境图里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?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?两个问题各分成几类统计的?不同分类得到的数据怎样?对分类还有什么想法?……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议论,说出来的就是他们的体会。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角,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。 通过观察、操作等教学活动,培养学生观察、操作、抽象思维等能力。 在活动中,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。 教学重难点 重点:认识角,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. 难点:会用尺子画角,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,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。 分数的初步认识: 几分之一:把一个整体(或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或一些物体)平均分成几份,每份就是这个整体(或这个物体或这个图形或这些物体)的几分之一。 几分之几:把一个整体(或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或一些物体)平均分成若干份,其中的几份,就是这个整体(或这个物体或这个图形或这些物体)的几分之几。 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写法: 先写分数线; 再写分母; 最后写分子。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,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。 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: 分子是1的分数相比较,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,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。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,分子大的分数大,分子小的分数小。 “想想做做”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 配合例1的“想想做做”编排3道练习题,教学要求比例题更加高些,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 每一道题都要求每一名学生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,获得不同的数据。例1提出不同问题,选择不同标准对校园里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,获得了较多的数据,比较深入、全面地了解情境图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校园活动。但是,每一名学生只为解决一个问题,按一个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,获得一个问题的有关数据。而另一个问题以及按另一个分类标准进行的统计,只是在交流中有所了解。学生只能初步感受分类标准影响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。事实上,这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按不同标准分类统计,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分类标准与结果的相关性。即:相同的分类标准,获得相同的数据,能解决相同的问题;不同的分类标准,得到不同的数据,能回答不同的问题。 为了防止两种分类的相互干扰,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先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统计,把得到的数据表示出来;再按另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统计,并表示出得到的数据。 说教法、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,学生已有的知识、生活经验,结合教材的特点。我采用了以下教法: 游戏导入法:用猜图形方法引出角的初步认识的课题。 情景教学法:新课开始,让学生通过学校操场这一情景发现角。 引导、思考、练习方法逐步认识新知巩固新知。 对学生使用的学法:运用书本为载体,以观察、比较、小组交流、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。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,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五大环节,第一环节游戏导入→第二环节说出学习目标→第三环节新课讲授:→第四环节巩固练习→第五环节全课总结。 分数的简单计算: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,分母不变,分子相加减。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: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,再进行计算。 分数的简单应用: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:用这个数除以分母。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: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,求出一份是多少,再用商乘分子。 数字编码 认识邮政编码: ①由六位数字组成;②前两位表示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;③第三位表示邮区;④第四位表示县(市)邮局;⑤最后两位表示投递局(所)。 认识身份证号码: ①由18位数字组成;②第7~14位为出生日期码,其中第7~10位为出生年份,第11、12位为出生月份、第13、14位为出生日;③倒数第2位是区分性别的----男单女双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